“十四五”上海文化建设新亮点解读
发布时间:2021-09-04 12:42:51
来源:上海发布
9月2日,在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元介绍了《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相关情况。市文化旅游局局长方世忠、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海英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9月2日,在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元介绍了《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相关情况。市文化旅游局局长方世忠、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海英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来看文字实录↓


——热点问答——聚焦城市文化功能内涵,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Q新华社:请问“十四五”时期上海文化建设有哪些亮点?

A

王亚元:“十三五”时期,上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现在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明确提出“到2025年,加快建设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新目标。


“十四五”时期,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将围绕这一目标,聚焦城市文化功能内涵,包括城市的文明程度、文化魅力、人文气息、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文化吸引力、文化治理能力等方面。同时,将着重体现出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这可以概括为是《规划》的最大亮点和新的内容


其中,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性任务,围绕理论、哲学社科、新闻舆论、文艺创作、出版等宣传思想文化核心工作展开。


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紧扣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


上海特点主要体现在六方面。一是结合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提出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以及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等具体任务,增强市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归属和认同。


二是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明确推动城市文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出数字化发展思路和举措。


三是结合人民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努力让市民群众更好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文化治理格局当中。


四是结合城市新发展格局,谋划“一轴”(城市文化中轴)、“一带”(黄浦江文化创新带)、苏州河沿岸地区文化功能的总体空间布局;同时,将“五大新城文化品牌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任务。


五是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实施“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文化创意产业聚焦发展战略,明确重点领域,打造面向未来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独特的城市产业标识和城市名片。


六是结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重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用好用活三类资源,深度推动“文物+”融合发展

Q解放日报:“让国宝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是当前人们热议话题。上海文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十四五”时期上海如何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市民群众?

 A

方世忠:上海文物资源蕴藏丰厚,保存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旧址、工业遗产、名人故(旧)居、近现代建筑遗产。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4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7处;现有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41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31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源,是我们文物主管部门肩负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规划明确的“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目标任务,妥善处理好城市有机更新和文物保护利用的关系,推动城市文化深耕厚植、成风化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做好努力。一方面,我们将加强内容挖掘,凸显三大文化标识度。重点是用好用活三类资源。一是用好用活革命文物资源。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精心精细做好革命遗址旧址保护修缮,挖掘提炼革命文物价值内涵,推动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方式方法创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二是用好用活海派建筑资源。全力实施“建设可阅读”提升工程,聚焦“一江一河”世界会客厅建设和外滩、衡复等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利用,坚持“形态、业态、生态、文态”四态融合,持续探索海派建筑创意打开方式,建设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统一入口,全面升级“建筑可阅读”服务体系。三是用好用活江南古镇资源。大力实施古镇文旅业态提升工程,依托传统民居建筑、江南古典园林和密布水系河道,打造江南文化活态博物馆、都市旅游休闲度假地,让市民游客能够望得见水、触得到绿、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


另一方面,我们将讲好上海故事,增强市民游客体验度。重点是深化推进三个融合。一是深化“文物+旅游”融合发展,紧紧围绕上海文物资源特色,加大旅游开发利用力度,大力发展红色游、建筑游、工业游、古镇游、研学游、博物馆游,打造“街区可漫步”城市微旅行服务体系,让人们在旅游中品鉴文物风华、触摸城市肌理、领悟历史文脉。二是深化“文物+科技”融合发展,加快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化转型,依托VR/AR、云平台、5G网络等新科技,加强文博虚拟展厅建设,实现上海文物藏品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三是深化“文物+创意”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视听平台、影视作品等载体,挖掘好、讲述好、传播好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同时,大力推动文物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开发更多镌刻上海印记的可看、可听、可吃、可用的文创精品,让市民和游客把上海精彩“带回家”。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全力推进上海文艺高峰建设Q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来,上海推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等一批叫好叫座的文艺作品,也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优秀剧目在上海首演、首秀、首发,请问“十四五”期间,上海会有哪些举措来持续推进文艺高峰建设?

 A

刘海英:在疫情之前,2019年底的时候,全市年均演出场次将近4万场。根据我们这次“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到“十四五”期末的时候,全市年均演出场次将达到5万场左右。为此,“十四五”期间,上海文艺将牢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持续夯实文艺“大码头”“大源头”地位,全力推进上海文艺高峰建设。我们将从几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聚焦重大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紧扣重大时间节点,用好上海红色、海派、江南文化优质资源,着力创作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主旋律扛鼎之作和“上海原创”文化精品,实现年均出品影视精品5部以上、舞台艺术精品剧目2部以上。


二是提升文艺院团演出创作能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促进剧目生产表演、鼓励演职人员多演出、合理布局剧场、开展双效统一评价等长效机制,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打响精品剧目品牌、优秀演出品牌、惠民公益品牌。鼓励区级国有文艺院团、民营文艺院团打造品牌剧目。鼓励文艺演出“进社区、进高校、进农村”,助力“五大新城”文化建设。


三是全力打响“驻场演出”品牌。用好上海剧场、院团和剧目资源,培育一批代表上海文化特色的优质驻场演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杂技剧《时空之旅2》、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等原创优质剧目已先后亮相。上海交响乐团、天蟾逸夫舞台、宛平剧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也在筹备演出季。也鼓励民营演出公司利用演艺新空间,探索驻演新模式。通过单一剧场单一剧目的长周期演出、专业剧场主题性演出、明星名团驻演专业剧场等多种形式,打响具有上海特色的“驻场演出”品牌。


四是全面推进“演艺大世界”建设。探索由黄浦区的演艺大世界核心示范区,向静安区、徐汇区主要剧场进行圈层拓展,做强做大演艺集群。如美琪大戏院驻场演出、上海交响乐团演出季等,都将成为演艺大世界的组成部分。还将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市场化实体化运营方式、推动演艺票务系统规范管理、完善扶持政策等,持续打响“演艺大世界”品牌。


五是推动文艺节展活动提质升级。全面提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文艺节展活动竞争力和影响力,实施“上海首演”“上海首秀”计划,提前布局,邀约遴选海内外优质剧目来沪演出,持续做大做强上海演艺“大码头”。

进一步挖掘优质资源与载体,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程度Q

文汇报:今年市委就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做出了重要部署,上海在“十四五”规划实施中,对于落实这一要求有何工作设想和具体抓手?

 A

王亚元:为深入贯彻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挖掘优质资源与载体,打造品牌活动和项目,推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在前列,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日益成熟。将具体开展六方面工作。


一是“三大文化”弘扬行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建设凝心铸魂、聚力汇智、培根固本作用。特别是贯彻落实《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擦亮城市红色文化底色。


二是文明风尚培育行动。通过加强“先进典型引领、不文明行为整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诚信建设、网络文明建设”等举措,弘扬时代新风、涵育美德善行,引导市民群众身体力行、见贤思齐,营造风清气正、向上向善、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是市民修身深化行动。制定出台实施意见,落实“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市民综合素养、践行文明行为规范、拓展修身活动载体”等任务,拓展覆盖面与参与率,引导市民群众在参与中获得满足、在熏陶中获得教育、在体验中获得启迪。


四是文明创建拓展行动。通过“修订市精神文明创建测评体系、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区)、探索开展文明城区‘无感测评’、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等举措,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中彰显价值、作出贡献。


五是文明实践提质行动。围绕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新增1000个特色阵地,培育100个优秀团队和100个品牌项目,打造阵地网络全域覆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特色品牌交相辉映、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双向提升的“上海模式”。


六是社会宣传增效行动。通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城市品牌形象公益宣传、服务保障进博会”等举措,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推动干部群众焕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推动上海在新时代奋楫争先、勇立潮头。

打造最美的公共文化空间、推出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创新人性化公共文化服务Q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标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如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的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A

方世忠:“十三五”期间,上海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从法制层面保障市民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共同富裕,推动上海建设人民城市、构建“五个人人”生动图景,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加快提档升级、提质增能,更好地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的积极作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牵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好产品、好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需求。


(一)打造更多“最美的公共文化空间”。主要是聚焦“三个一批”。一是建成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今年已建成开放上海天文馆、浦东美术馆,“十四五”期间还将逐步建成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文化场馆。二是提升一批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结合“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开放、“五个新城”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深耕厚植“三大文化”,打造更多更具品质的“生活秀带”“人文水岸”“艺术商圈”“城市书房”“街角公园”。三是更新一批基层的公共文化场馆,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实施“艺术社区计划”,建成更多有温度、有人气,既好看、又实用的“文化客厅”。


(二)推出更多“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是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更好发挥“文采会”的资源配置平台作用,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推出丰富多样、内容优质、效益双赢的公共文化产品。二是健全群文活动机制,全面升级上海市民文化节(明年是十周年),大力实施“全民美育行动”,拓展“市民艺术夜校”覆盖区域和受益人群,让人人享受美的艺术,人人参与美的创造。三是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深入开展长三角地区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馆际交流,推动一批高质量公共文化项目、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三)创新更多“人性化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提升“三个服务”。一是提升服务的精准化,畅通人民意见征询渠道,加强供需对接,滚动更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内容,大力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配送的精准度、满意度。二是提升服务的精细化,积极推动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延时、错时开放,深入实施“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建设,加强流动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各类人群。三是提升服务的数字化,加快建设一批智慧文化场馆,丰富馆藏资源线上服务功能,强化移动数字阅读服务,打造数字公共文化资源库群,让“指尖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变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实施“文化+”“+文化”战略,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Q界面·财联社: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五年,将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提质升级、创新发展?

 A

刘海英:“十三五”期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凸显。2019年底,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了13%。2020年虽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是我们全市文创产业仍然实现了总产出20404亿元。今年上半年,我们整个文创产业总产出比去年增长了25%左右,总体还是呈现了回暖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回顾近年来文创产业发展,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政策措施更加完备,“上海文创50条”“电竞产业20条”等具有影响力的政策相继出台。二是核心产业发展迅速,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建设成效显著。三是文创园区能级不断提升,全市认定形成149家市级园区、16家示范楼宇和28家示范空间。四是文创企业蓬勃发展,国有文化企业开拓创新,民营文化企业锐意进取。


“十四五”时期,上海文创产业将坚持守正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项目,实施“文化+”“+文化”战略,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一是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推动“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建设。(1)全球影视创制中心,重点推动上海科技影都建设成为一流的高科技影视基地;(2)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落实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打响“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品牌;(3)亚洲演艺之都,加强“演艺大世界”建设,做强驻场演出品牌;(4)全球电竞之都,完善多元电竞赛事体系,推动电竞产业集聚区发展;(5)网络文化产业高地,构建“网络视听+”产业生态圈,力争实现网络文学产业年均增长速度10%以上;(6)创意设计产业高地,深化上海“设计之都”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产业高地。


二是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文创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化文化商业体育旅游多元融合。


三是构建多层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实施文创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形成头部企业带动、腰部企业支撑、小微企业创新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四是提升版权产业服务能力。支持浦东新区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建立健全文创产品开发授权机制,加快版权工作站在文创产业集聚区布局。


五是优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对文化创意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健全“补、贷、投、保、担”联动机制,支持各类资本创设文创产业投资基金。

擦亮上海“红色文化”名片,推进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Q东方网:红色文化是上海的优势文化资源,新一轮规划围绕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是否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如何去用好、发挥好红色资源优势?

 A王亚元: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自2016年起,本市启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实施革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为擦亮上海“红色文化”名片打下坚实基础。在制定新一轮规划时,我们推进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到2023年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基本形成。到2025年,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凸显,市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立心铸魂的基石作用进一步夯实。

具体推动八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法治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制定实施方案,加大宣传和执法检查。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市、区两级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定期发布《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设置纪念标识,建好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

三是推进理论研究。深入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等专题研究,推进党的创建史料及档案发掘保护。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建设高水平宣讲团队。打造“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

四是加强新闻宣传。组织全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红色文化主题宣传,在广播、电视、报刊和“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专题专版、系列报道、主题采访、新媒体产品。

五是繁荣文艺创作。推进红色文化、爱国主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选题孵化和创作研发,推出“上海原创”红色文艺精品力作。

六是丰富社会宣传。探索设立红色文化宣传周,发展一批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基地和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红色文化传播市民满意度调查。

七是优化教育培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实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发掘计划。构建完善上海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和师资队伍。

八是推进旅游文创。将上海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纳入大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参观名录。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公交线路、红色旅游巴士专线、红色经典步道系统,有些已经开始实施。完善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国家5A级景区旅游服务配套。

充分发挥上海文博美术优势,强化对全球文博美术资源的配置能力Q澎湃新闻:近两年,“博物馆热”“美术馆热”在上海成为一股潮流,许多市民游客到博物馆、美术馆打卡。这次“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未来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会如何打造升级,更有看点?

 A方世忠:“博物馆热”“美术馆热”折射出的是城市软实力,文博美术场馆是城市的精神家园、文化殿堂和艺术客厅,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文博美术场馆设施建设、内容建设、品牌建设,目前拥有备案博物馆、美术馆近250家,平均不到10万人就有一座场馆,文物美术藏品超过230万件/套,每年举办展览约2000场,接待观众可达2000万人次,成为上海旅游千万级流量入口,涌现出玻璃博物馆、西岸美术馆、上海天文馆、浦东美术馆等一批网红打卡场馆,培育出上海双年展、艺术博览会等一批优质展览品牌,推出了蓬皮杜中心典藏展、泰特美术馆珍藏展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已经形成领先全国、比肩全球城市的发展优势。

博物馆、美术馆不应仅仅是网红打卡地,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充分发挥上海文博美术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制度优势,强化对全球文博美术资源的配置能力,锻造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是整合优质资源,打响“美术季”品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聚焦上海“三大文化”,组织全市博物馆、美术馆构建协同机制,共享馆藏资源,强化国际合作,每年在特定时间集中推出上海市文博美术展览季,形成一年一度的城市文化消费热点,打造全球文博艺术展览的“上海时间”。

二是提升策展能力,推出“烟火气”精品。坚持以人民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尊重原创、呵护创新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文博美术顶尖人才在上海汇聚,提升上海展览的策展能力、讲述能力和传播能力,推出一批具有“烟火气”的精品展览,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文博艺术教育活动,让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打开方式更富创意、更有底蕴、更具温度。

三是推进数字转型,打造“沉浸式”体验。主动适应防疫常态化要求,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发展,加快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步伐,特别是牵住“应用场景”牛鼻子,推动文博美术与直播、电竞、动漫、网络视听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形成“文博+”“美术+”系列,让文博美术更加触手可及、便捷可达,更加好看、好听、好玩、好学。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努力,让“来上海看美展”成为不容错过的必选项。

上海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上海8号桥文化创意园区德必易园800秀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天地软件园M50艺术产业园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天会HQ中广国际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南翔智地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创异工房锦和越界田林坊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中版创意设计产业基地(IF如果)智慧湾海阔东岸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术界创e园三邻桥体育文化园音乐谷产业园区一期上海普天信息产业园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中国移动互联网视听产业基地西岸创意园万香国际创意产业园区创智空间·张江信息园波特营文化创意园区康桥E▪ONE文创园上海翡翠滨江艺术中心江南智造—上海8号桥创意产业园(四期)田子坊天纳创意产业园上海华飞文化创意园江南智造—SOHO丽园文化产业园江南智造—锦和越界智造局二期江南智造—宏慧•盟智园江南智造—上海8号桥创意产业园(二期)江南智造—红双喜研发中心江南智造—龙之苑江南智造—锦和越界智造局一期江南智造—上海8号桥创意产业园(三期)卓维700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锦和越界乐平方创邑SPACE|老码头一百〇八上苑宏慧视界BOX上海多媒体谷大宁德必易园珠江创意中心汇智·园满星空间静安新业坊大宁中心广场二期秀709媒体园汇智安垦园区汇智创意园98创意园新华文化创新科技园四行天地同乐坊新慧谷徐汇软件园徐汇德必易园慧谷软件园尚街Loft时尚生活园区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园 锦和越界文化创意园上海文定生活文化创意产业园锦和越界500浦原科技园华鑫中心华鑫天地锦和越界X2创意空间创邑SPACE∣弘基昭化德必易园嘉春753上生·新所幸福里上海东方虹桥国际创意出版产业基地时尚园谈家28—文化信息商务港景源时尚产业园明珠创意产业园中国梦谷——上海西虹桥文化创意产业园1876老站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绿地创客/上海虹口运动loft国际体育产业园天安数码城·虹控T创园优族173创意产业园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园创智天地上海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智慧桥创意产业园中国出版蓝桥创意产业园大柏树“930”科技创意园上海长阳谷创意产业园芯工创意园印坊数字文化创意园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国科(上海)国际创新产业基地中国梦谷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79意库七宝德必易园ReCity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海宝研发基地中设科技园同一创意园环球ACG产业基地e通世界麦迪睿医械e港上海悠口园区江南三民文化村嘉加德必易园上海同和创意产业园(一、二期)中环滨江128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昂立设计创意园尚街Loft上海婚纱艺术产业园上海同和创意产业园(三期)中成智谷东纺谷创意园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木文化博览园长江软件园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麦可将文创园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七宝老街民俗文化产业基地老外街国际文创生活园大树下新媒体创意产业园得丘礼享谷文化创意园北虹桥时尚创意园汽车·创新港e3131电子商务创新园复地四季广场东方慧谷金山嘴渔村文化创意园时尚谷创意园叁零•SHANGHAI文化创意产业园移动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尚之坊文化创意园上海仓城影视文化园区微格文化创意园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63号设计创意工场上海宝山科技园(动漫衍生产业园)华联创意园倍格老船坞H671园区(原上海名仕街创意产业园)源创创意园健康智谷创邑SPACE∣愚园南苏河创意产业集聚区幸福码头创意产业园黎安展示产业园上海云部落TMT产业园空间188创意产业园上海创意联盟产业园康桥创智良仓上海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上海双创产业园张江创星园浦秀公馆上海东纺谷创意园盛大天地源创谷
浦原科技园-浦原科技园1号楼沿街商铺时尚谷创意园-时尚谷创意园创意SPACE愚园-联合办公7人间麦可将文创园-麦可将文创园-A625麦可将文创园-麦可将文创园-A711B麦可将文创园-麦可将文创园-A409A珠江创意中心-24幢4层整层已进行loft分割珠江创意中心-25幢906室珠江创意中心-25幢1201B、1202室珠江创意中心-25幢1802、1803室已进行LOFT分割西岸创意园-5层尚街Loft时尚生活园区-尚街Loft时尚生活园区--房型1天会HQ-2号楼天会HQ-3号楼天会HQ-3号楼复地四季广场-1614㎡独栋复地四季广场-2374㎡独栋复地四季广场-600㎡独栋复地四季广场-1018㎡独栋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8B05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8A12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8A02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8A07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8A08慧谷软件园-工位嘉加德必易园-B座201音乐谷产业园区一期-嘉兴路244、246、248、260、262号一层华联创意广场-华联创意广场华联创意广场-华联创意广场音乐谷产业园区一期-嘉兴路219号音乐谷产业园区一期-哈尔滨路229号A室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高帆大厦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高帆大厦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高帆大厦音乐谷产业园区一期-哈尔滨路226-228号音乐谷产业园区一期-四平路4号金英汇·众创空间-金英汇 独立办公室北虹桥时尚创意园-S1栋1-2楼静安新业坊-5号楼静安新业坊-11号楼静安新业坊-10号楼卓维700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卓维700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房型1尚街Loft时尚生活园区-尚街Loft时尚生活园区1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青草地众创空间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房源信息康桥▪EONE文创园-1期办公楼静安新业坊-3号楼3102静安新业坊-3号楼3108静安新业坊-3号楼3110静安新业坊-3号楼3112静安新业坊-3号楼3113天纳创意产业园-精装修90平左右适合中小企业设立办公室 明亮洁净 即租即用静安新业坊-13号楼西静安新业坊-13号楼东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房源1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园 -B座1003单元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园 -B座705单元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园 -C座602单元小马创业村-房型1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园 -C座501单元小马创业村-房型2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房型2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房型3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房型4长江软件园-长江软件园-房型1长江软件园-长江软件园-房型2中环滨江128-1号楼D座304-306室汇智·园满星空间-汇智·园满星空间-B613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海宝研发基地-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海宝研发基地江南智造—SOHO丽园文化产业园-江南智造—SOHO丽园文化产业园汇智·园满星空间-汇智·园满星空间-C102海阔东岸文化创意产业园-房型1中环滨江128-12号楼4楼409-412室中环滨江128-1号楼C座301-315室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 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江南智造—宏慧•盟智园-宏慧盟智园12号楼7F盛大天地源创谷-创业孵化苗圃上海天地软件园-天地科技广场中国梦谷——上海西虹桥文化创意产业园-216平,3个隔断,西南,落地窗大宁德必易园-大宁德必易园-001大宁德必易园-大宁德必易园-002大宁德必易园-大宁德必易园-003中环滨江128-12号楼404-408室创异工房-创异工房——半共享小户型上海长阳谷创意产业园-1号楼119室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房屋2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房屋1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房屋三上海长阳谷创意产业园-1号楼208室上海长阳谷创意产业园-1号楼3M01室上海长阳谷创意产业园-1号楼3M05-1室上海长阳谷创意产业园-集装箱 7127